2006年3月16日上午,重慶金源大酒店三樓國際三樓國際會議廳一派融融的春意。在粉紅座椅的環繞下,墨綠臺布覆蓋的“回”形會議桌中間,六盆綠植含芳吐綠。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國家級科技專家全國設計大師楊進、山東省交通廳原總工程師李守善、中國公路橋梁結構學會副理事長顧安邦等一批在橋梁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濟濟一堂。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上部結構施工工藝專家評審會的會標大方醒目。
經過專家們嚴密的提問和近乎挑剔的詢問之后,方案得到一致通過。剎那間,會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此刻,玻璃窗外殷紅的海棠和紫色的玉蘭正在靜靜地開放。就為這552米的跨越,他們曾經在方案策劃的無數個日日夜夜里,實現了無數次對自身體能和精力的跨越,實現了無數次對科學技術高峰的跨越……
跨越
重慶朝天門大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鋼桁系桿拱橋,552米主跨跨度,一拱過江,輕軌與公路共用,上下雙層,在同類型橋梁中居世界第一。同時也是重慶市主城區的重要景觀工程,對承建該工程的每一個二航人來說,心頭都明白一個原則: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這樣一座龐然大物,真正仔細琢磨起來,你有時甚至會覺得那很可怕。”項目班子成員們這樣說當時的感受。但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沒有顯示出絲毫的畏懼。
在安排總體施工計劃時,他們歸納并緊緊抓住“八大施工難點”和“九大科技創新項目”,然后逐一進行排解。大跨度、雙層構造、鋼桁結構,僅這三個概念組合在一起,便凝聚成一個關鍵詞——高科技含量。伴隨高科技含量的就是高難度施工,其中,最大的難度就在上部鋼桁安裝部份。552米的跨度,鋼桁結構,怎樣拼裝連接,怎樣安全、精確地合龍?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是在既有基礎上的跨越和刷新,都是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流。
勇于跨越、追求跨越的二航人,迎難而上,勇敢地踏上新的跨越之旅。
在項目主要領導人的牽頭下,業主、設計單位、專業咨詢機構參與支持:由沒有現成的資料?組織到鄰近的工地參觀考察取經;沒有同類的施工經驗?虛心向同行和專業咨詢機構討教……一批本部工程技術人員開始四處訪問、一批外來工程技術人員應邀而來、一批專家和領導隨之而來。
思考,編寫,修改,討論,優化……資料從中文到英文,又從英文翻譯成中文,方案從無到有,從粗到細:552米桁拱的輪廓出來了,甚至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桁架與桁架間锃亮的螺栓。
“很累,幾乎快累死了。別人工作八小時,我們是沒日沒夜。”“要是我們可以一個人掰開來變成多功能智能機器人那就好了。”工程技術人員們這么說。通常,一種方案經過最初的構想好不容易寫了出來,結果卻可能僅僅只因一個很小的細節,就必須推倒了重來,簡直比繡花都還要仔細!無論是552米大跨度主拱的合攏,還是182萬套高強螺栓的鉚固,與其說那是高難度的施工工藝,不如說那更像是一項精雕細琢而必須確保不留遺憾的藝術。
“他都快瘋了。”一位員工這樣說自己的“領導”們:“就是一張圖紙,哪怕是一根線一個標注,他們都要檢查了又檢查。” 頭發蓬松,眼圈紅腫,茶飯不思,眼神發直。這樣的人不是瘋了還是什么呢?是的,為了實現這552米的世界第一跨,他們都為之而瘋狂了。
一個個精確的數字出來了、一份份完美的方案出來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個螺栓陸續鉚固、一根根柱子拔“江”而起,二航人,用對事業的瘋狂追求,實現著對科技高峰的激情跨越。
檢閱
對工程技術人員來說,3月16日的評審會,就像是軍人接受社會最高級別的檢閱。
前一天設備調試時,即將要參加會議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會議室進行演練。甚至在進行演示時,投影幕上的光筆都有些微微發抖,他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顫抖。
這是一次由業主和項目部共同主辦、項目開工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技術性會議。其中,以組織或個人參加此次會議的人員將近七十名,涉及單位十多家。參會的各位專家雖然研究領域有所不同,但對道路橋梁建設都稱得上研究精深經驗豐富。這次會議,將決定朝天門大橋最為關鍵的上部結構施工工藝技術方案是否經得起專家組的考驗和質詢,對項目自開工起就開始準備和投入研究的大橋最為核心的技術成果進行綜合評判。
一切都必須確保萬無一失。悄悄向同行請教會務注意事項,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會議較少參加或組織。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居然組織這樣的會議也是一次對會務的“跨越”:會議日程精確到每一個小時不夠,還必須精確到每一分鐘,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無懈可擊。
會上,項目技術負責人敲響了演講臺電腦的鍵盤:藍色背景襯托下,幻燈片展示出分主橋總體施工工藝、拱上吊機設計及施工工藝、臨時系桿工藝、拱肋和橋面合攏工藝、雙層橋面施工工藝等幾大方面。當專家們聽取了實時施工情況介紹和主橋總體施工方案匯報之后,這些平時儒雅深沉的專家們,剎那間都成了詞鋒銳利的雄辯家,聲腔高亢,表情犀利:從總體肯定到細節指正、從質疑質詢到分析審定,每一個環節甚至每一個數據都在專家們的大腦里經過無數次近乎苛刻和挑剔的過濾……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在會議室的每一個角落流淌,在會議室里每一個人的思維里流淌。
當會場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預示著方案通過之后,我們的技術工作者們,不由得都輕輕地舒了口氣,將一直藏在桌子下面的手心上的汗水拭去。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實現了跨越!
后記
朝天門大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航人用朝天門大橋的實例,譜寫了科技力量在建筑工程上的最強音。在萬眾期盼下,2008年1月25日,朝天門大橋將迎來主拱合龍的重要日子,這將是一次具有真正意義的跨越。重慶朝天門大橋正一天發生一個變化,這些順利實現科技跨越的二航人,正在建橋技術的大道上,朝著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攀越。在這路上,他們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一次又一次的犧牲,但是,他們永遠不言后悔,也永遠不會后退。他們將迎著越來越濃的春天,沐浴著春天的和煦,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開創出更加美好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