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伙侯浩東,去年剛大學畢業,懷揣激情來到新疆項目部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印象中的新疆承載著古樓蘭文化、古絲綢之路等眾多文化基因,而如今面臨高寒、風塵、缺氧、缺水電等考驗,剛開始他強咬著牙苦撐著,而后日復一日,漸漸覺得有一種獲得感和滿足感。
早晨七點半,尖脆的口哨聲劃破了沉寂的夜空,民兵集結令響起。他迅疾加入訓練隊列中,迎著寒風,冒著零下10度左右的嚴寒,踏著整齊的步伐,按民兵要求進行常規訓練。足足30分鐘的訓練,在海拔3000米的高寒、缺氧地帶,稱得上是一場高強度的體力活。這,才開啟了他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八點,天邊剛露出魚白,剛完成訓練任務的他,回到宿舍快速洗漱,朝氣勃發地快步走向食堂,囫圇進了早餐。
八點半,上班時間。他在辦公室醞釀完一天的工作,然后背上工具行囊和同事坐上班車來到施工現場。他嫻熟地拿出溫度計測量現場氣溫,“哎呀!又是零下20度,這咋辦啦,今天有兩根樁要澆筑呢。”這時,他作為一名現場技術員,履行起“一崗雙責”,嚴格按現場管理制度,作業前必須和測量員、質檢員、安全員、現場工段長及班組工人進行班前教育,開展安全、技術、測量交底。隨后,他便攤開圖紙,拿起尺子,現場核對樁基方位、鋼筋間距、成孔深度等各項數據,直至數據準確、準備充分、氣溫回升,他才申請澆筑砼。
十二點半,上午下班時間,冬天里的驕陽也無法驅散阿爾金山的寒意,施工現場氣溫大多也就零上幾度。但對現場技術負責的他早沒了上下班概念,用他的話說“現場忙完了就可以下班”。他吃著食堂打包過來的盒飯,在冷風呼嘯的現場艱難地咽著。無論多少,也能增加些能量,熱乎身體,支撐自己繼續有活力干下去。
晚上八點半,無人的戈壁荒灘異常安靜,天空中繁星點點,一輪明月鑲嵌在深邃的夜空,工地氣溫又降至零下10多度。忙活了一天的他滿是塵土、周身汗臭,迎著刺骨的夜風回到了駐地辦公室。
九點半,這是他最滿足的時候。侯浩東長時間在施工一線低溫作業,手腳冰涼,每天的這個時間都會到醫務室養生。這里的醫生望聞問切后,給他施以亞健康調理和艾灸養生治療。他樂意接收并每天應約堅持調理和養生。這期間開始煲電話粥,兩顆愛心無線牽,這邊是滿滿的牽掛和濃濃的愛意。不經意間,電話那邊和他一同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同學想辭職離崗。他很滿足地說“我們這里很有人情味,蠻有人文關懷的。我們白天工作,晚上健身、養生,挺充實的,而且在單位好好干還有發展空間,我想繼續干下去。”
深夜十點半,大多員工準備就寢,可他又回到辦公室,開始完善內業資料,按他的話說不完成這些他睡覺都不安穩,一直忙到深夜。
凌晨一點,還能聽到項目部大院發電機的轟鳴聲和暖氣的吱吱聲。他推開辦公室門,一股寒氣直襲而來,一陣哆嗦過后,他像移動的精靈闖入夜幕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自己的宿舍。因為缺水和勞累,他有時甚至沒洗臉和腳便和衣而睡……(蘆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