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于永嘉縣330國道橋下至橋頭段改建工程而言,是不同尋常的。尤其是8月,四條隧道、兩處改路、一聯箱梁,一個個工程節點接踵而至,17.8公里戰線呈現全面開花之勢。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側臥在甌江畔的49省道,那只能是“擠”。幾千家工廠堆疊在道路兩側,每天約65000輛的車流讓只有雙向兩車道的公路早已不堪重負。2018年8月,二航人來到這里,用雙手讓“世界紐扣之都”與“中國教玩具之都”煥發新的光芒。
“今天清明節前后20多天,我們協助建設單位組織遷移了近400座墳墓。”項目負責人李詩明介紹說。作為既有49省道的改建工程,政策處理與桿線遷移一直是擺在項目面前的頭號難題。街道化嚴重的公路兩旁房屋密布,除普通的民房外,燃氣站、加油站、宗祠、寺廟、學校、工廠、農田、墳墓,政策處理壓力極大。地上鱗次櫛比,地下則星羅棋布,國防光纜、水電桿線、通信線路,施工環境極其復雜。
2月底,借助防疫復工的東風,項目部迅速行動起來,協助業主單位,推進政策處理。“我們采取‘高層對接+基層合作’的工作模式,一方面積極與屬地政府對接工作,敦促推進政策處理;一方面,派出專員與征拆對象深入合作,現場推進工作進展。”永嘉項目政策處理專員韓圣龍說。疫情后幾個月里,沿著工程線路,他多了上百個熟人。到8月底,永嘉項目政策處理工作基本步入尾聲,十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完成拆除。
橋下鎮被譽為“中國教玩具之都”,生產的教玩具不僅占據國內半壁江山,而且遠銷海外。8月,在橋下鎮永臨大道,二航人為橋下人民送上了一件長達300米,重達14000噸的“巨型玩具”——永臨互通現澆箱梁。前后兩次,連續作業時間合計超過100小時。
330國道改建工程長約17.8千米,含7隧10橋,22處交叉,46道涵洞,點多線長,管理不易。“我們實行下沉式管理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用搬家搬出生產力。”李詩明介紹說。根據施工類型和線路分部,永嘉項目劃分4個工區,16名管理人員住進工地,與一線工人同步作息,推進工程進展。
2月29日,項目炸響永嘉縣隧道施工第一爆;4月6日,完成全線首榀T梁澆筑;6月13日,完成全線首聯現澆箱梁澆筑;8月,東山隧道單線貫通,下垟隧道單線貫通,朱白嶺隧道單線貫通,垟灣2號隧道單線貫通,垟灣橋改路通車,西溪橋改路通車……8月,在秋老虎最后肆虐的時間里,永嘉項目用一連串工程節點,為近150天的高溫苦戰畫上圓滿句號。
在高溫期,氣溫達到38攝氏度,330國道改建工程永臨互通現澆箱梁上的鋼護欄被太陽曬得滾燙,只有偶從甌江上吹來的風,讓人精神一振。為保證工程質量,現澆箱梁的澆筑必須保持連續性,而在烈日下最醒目的,除了作業工人,就是安全帽上貼著黨徽的黨員先鋒隊隊員們。
永嘉項目黨員先鋒隊,總是出現在項目“火勢”最猛烈的地方。2月17日,在永嘉縣還處于封城之際,黨員先鋒隊成員盧春宇、傅明濤就設法返回溫州,并于2月18日解禁的第一時間回到項目開展工作。后續一段時間內,10個防疫工作點在黨員先鋒隊的組織下搭建起來,37支具體作業分隊投入工作,一張嚴密的防疫大網有效鋪開。抗疫復產,工程節點值守現場,臺風來臨組織撤離,黨員先鋒隊一次次行動起來。“建立一個堅強的基層戰斗堡壘,我們一直在行動。”項目黨支部書記劉經國說。
馬上,永臨高架第三聯現澆箱梁又要開始澆筑,300米長的巨型玩具將繼續生長。透過鋼筋與混凝土的縫隙,建設者們“橋”見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姚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