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一陣陣鐵錘聲在橋上響起。一位工人正在敲擊套在中支腿錨固螺栓上的扳手。“錨桿都敲緊嘍!仔細檢查一下后中支腿錨固好沒有,錨固系統都檢查好,馬上要過跨了。”3月中旬的一個清晨,溫州甌江北口大橋南引橋施工現場,對講機中傳來了提醒的聲音。
遠遠望去,南引橋狀如一條長龍,從陸地上向著廣闊的甌江延伸。兩臺架橋機堅守在各自“崗位”上,在一群建設者的操作下穩步推進。溫州甌江北口大橋,全長7.913公里,跨越甌江的主橋長2090米,位于陸域的南引橋長約2600米。南引橋的架設,采用兩臺JP2000-50架橋機。負責這兩臺架橋機運轉的隊伍便是——北口大橋架橋隊。
為保證架橋機一直以最高效率運行,他們兩班倒,每班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中午別的隊伍正在休息時,他們卻依然馬不停蹄加油干。“安全你我他,平安靠大家!加油!加油!加油!”的口號響徹甌江北口河畔,大家懷揣著激情,開始了一天的奮斗。
張濤作為二號架橋機的一名班長,帶班組時十分注重細節。“你們抹膠時要注意在靠近張拉孔時少抹點,留點空隙,否則一張拉膠會自動蔓延過去,別圖省事全抹上,一張拉膠就進張拉孔,到時穿鋼絞線又穿不進去要開倉。”“張拉時注意控制好拉力,40兆帕多點就好,別拉到50兆帕去了,也別拉得只有30多兆帕,太高了不行還危險,太低了強度不夠,到時返工辛苦的還是自己”大家每天都可以聽見他對各位同事的囑咐。
筆者問他“為什么每天都要囑咐一下他們呢?是因為有新工人來了嗎?”“不是,道理都懂,但是有時候人做著做著就開始圖省事,所以就要時時刻刻提醒他們,每個提醒以前都是有相關經驗教訓的。”
劉世洪是一號架橋機的一名普通工人,初次見到他時他滿身油漬,正忙著維修穿心式千斤頂。作為一名專業維修架橋機液壓系統的工人,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必然要與油污打交道。他的手特別巧,兩個細鋼筋、一根鑿子,這么簡單的工具便能輕松打開穿心式千斤頂的定位螺母,然后用無塵清潔布一擦,手腕一轉,內部油污就被擦去了,輕松一提將內部的堵頭與活塞取出來,更換好中間的密封圈,加上放油整個過程不到一個小時。接著劉世洪便收拾好工具去忙其他事務去了,頗有一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之感。
“這個工作關鍵在什么?”劉世洪回答道:“一個是要熟悉這些設備結構,知道壞在什么地方,另一個就是要經驗的積累,根據經驗判斷故障壞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據這個選擇合適的工具與維修方式。這些設備啊,每個容易出哪些問題都要十分熟悉,維修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掉問題,不然耽誤的就是整個隊伍的速度。”
一號架橋機工長朱代祥,為保證架橋機橫移按計劃進行,從下午三點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十點;面對各種技術難題,哪怕凌晨三點時接到電話也會立馬從床上爬起趕赴現場。
“架橋隊這么累為什么不選擇輕松一些的工作呢?”朱代祥說:“人嘛,肯定是想在世界上留下點什么,我想參與一些大工程,特別是修橋,這是積德的事,你看這一座橋建起來了,這么大的江,人也能過去嘍,過去想都不敢想。”一號架橋隊在他的帶領下,通過新工藝實施,加上大家齊心協力,最終實現了一月四跨有余的速度(架橋機設計為15天一跨),更創造了最快單跨完成時間6天的記錄。令人不禁感嘆“不愧是造橋夢之隊!”
甌江之畔,燈火通明。這一群可愛的人,還在不停地忙碌著。一側是萬家燈火闌珊,一側是架橋機的亮如白晝,而中間則是那轉眼間出現的一跨跨完整的橋梁。
作者:雷佳旭
圖片:雷佳旭、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