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水準尺、身背三角架、手提尺墊和水準儀……眼前這個被曬得黝黑的小伙子,低頭苦干,時而思索,時而用筆記下密密麻麻的數據。他就是全國技術能手、武漢五一勞動獎章、重慶市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的獲得者——田遠福。
在大國工程里磨礪奮進底色
出生于四川達州的田遠福與中交二航局結緣于2012年。參與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是他人生履歷中最亮眼的一抹顏色。那時,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田遠福就投入到世界最大尺寸海底沉管預制測控工作中來。
面對復雜的測量環境以及嚴苛的精度要求,他沉下心來深入思考各種新的測量技術方法。最終,他參與的“大型沉管隧道工廠法沉管預制測控技術研究與應用”科研項目,獲2015年度中交二航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在連鎮鐵路項目,他參與了五峰山長江特大橋北岸引橋跨夾江大橋的建設。該橋位于有“天下第一溝”之稱的揚州市廖家溝與夾江的交匯處下游。由于大橋三個主墩位于夾江深水區,承臺埋置河床以下,采用雙壁鋼圍堰法施工,常水位下最大水頭差高達20米左右。而主墩承臺鋼圍堰高達31米,在吸泥下沉過程中極易發生偏移傾斜,要不斷糾偏調整。
為達到更好的監控效果,田遠福將用于沉管隧道端鋼殼測量的擬合面方法應用到鋼圍堰吸泥下沉過程中,提出一種鋼圍堰姿態測量監控方法,現場快速獲取姿態數據,用于指導吸泥下沉中的動態調整及時糾偏,取得良好效果。
在日積月累中創造更多可能
2018年11月,經過層層選拔,田遠福獲得由中交集團和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國技能大賽—第四屆中交集團職業技能競賽”參賽資格。該競賽是國家級二類競賽。
在武漢,田遠福與來自中交集團所屬17家單位的89名技能精英進行了為期3天的激烈比拼。憑借過硬的理論功底與技術積累,他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大賽工程測量工決賽中斬獲第二名,榮獲“中國交建技術能手”稱號,后被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為推動技能創新孵化器打造和專業化人才梯隊建設,2019年4月,公司成立了以他命名的“田遠福創新工作室”。田遠福帶領課題組以工程項目建設為切入點,通過解決施工中的疑難問題及對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技術攻關、發明創造、科技創新,持續提升著企業核心競爭力。他還圍繞參與建立了對新員工技能培養和職業發展規劃的長效機制,引導測量員工積極投入技術創新工作。
在科研賽道上奮力奔跑
2020年6月,在深中通道項目,田遠福帶領的課題組在采用高低棱鏡方法進行跨海水準測量時遇到了困難。測量數據多次結果均顯示閉合差難以滿足二等水準精度要求,而角度測量數據精度通過多余觀測已能達到精度要求。
一天,田遠福看到現場正在進行錨碇基坑沉降觀測,頓時有了靈感:“棱鏡桿高度采用間接測量的方式是否可行呢?先架設電子水準儀,照準安置好的對中桿棱鏡中心,然后用因瓦尺替換棱鏡對中桿,用電子水準儀讀取因瓦尺讀數,就可得到棱鏡桿高度了呀?”
說干就干,他馬上把儀器設備架設好,結果顯示棱鏡桿高度測量精度可達亞毫米級,能很好地消減系統誤差,而采用高低棱鏡方法進行跨海水準測量方法精度也得到了保證。
2021年10月,他參與了“不穩定海中平臺二等水準測量研究與應用”等研究課題,在課題中參與研發了跨海水準外業數據采集軟件和內業數據批量處理軟件,通過軟件解決了傳統人工照準觀測效率低下和自動跟蹤測量觀測方法不適應不穩定海中平臺工況的難題。
汗水澆灌青春,實干篤定前行。十年來,從一個懵懂的小伙到如今的杰出青年,田遠福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二航青年的堅守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