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大渡口區濱江路的一處岸邊,五棟嶄新的建筑披掛著藍色“外衣”,與臨近的長江水,交相輝映。
“注意掛鉤方式,檢查鋼絲繩和旋轉范圍內障礙物……”敖成標像往常一樣,走進施工現場,對高空吊裝作業情況進行檢查。他所檢查的正是公司承建的重慶市茄子溪城市更新項目(簡稱茄子溪項目)13號地塊建筑。
這里樓棟林立,塔吊高聳,背后緊鄰老成渝鐵路,涉及高空作業和多個臨邊、交叉作業面,作為項目負責人的他對施工的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輕心。
茄子溪項目位于重慶市大渡口區東側濱江區域,臨近已于2022年1月24日建成通車的白居寺長江大橋,是重慶市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的核心區。項目整體計劃投資80億元,開發范圍共計約1435畝。
大渡口區,是重慶市的老工業基地,昔日曾高度聚集鋼鐵、冶金、建材、機械等產業。轄區內的茄子溪港是重慶主城區第二大港,2010年12月投入運營,曾經主要以貨運為主,片區內工業遺存較多。
茄子溪項目將把原茄子溪港進行升級改造,以港口工業留存為重要載體,創新采取“城市更新+港產城綜合開發”模式,將這一港口片區轉型升級為“藝術和智創產業高地、藝術生活示范區”,使音樂藝術、產業發展與新城市新生活相互連接起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共融。
公司主要負責實施茄子溪港口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合同額約10.5億,包含6大地塊,總建筑面積約30.1萬平方米,主要為酒店、商業、住宅、商務辦公、地下車庫、配套設施等業態。
茄子溪項目與白居寺長江大橋在大渡口側形成交叉,其中一些建筑就在大橋之下。讓敖成標感到幸運的是,這座大橋正是他和團隊一起建成的。
白居寺長江大橋兩座各高236米的主塔,如兩顆碩大的水滴屹立于長江之上。大橋連接重慶市大渡口區和巴南區,全長1384米,主跨660米,是世界最大跨徑公軌兩用鋼桁梁斜拉橋。
“老成渝鐵路運行70年了,當時大橋鋼桁梁要跨越這條鐵路,面臨很大挑戰。”敖成標回憶道,“最關鍵的是防墜物,帶有高壓電的鐵路接觸網距大橋底部僅10米左右的空間,一個小零件落在上面都會給鐵路運行帶來致命威脅。”
大橋鋼桁梁分為93個節間,總重約4.43萬噸,平均每個節段重近500噸。大橋橫跨的老成渝鐵路,包含7條鐵路線。為配合鐵路運行時間表,項目部只能在每天凌晨之后兩個小時的鐵路“天窗點”內施工,扣除前后準備時間,每個“天窗點”內的施工時間不到1個半小時。
項目團隊多次研討方案,最后研發出一種“自行式一體化防護平臺”,可掛在鋼桁梁下方,與鋼桁梁同步推進,防止落物,確保跨線施工安全。項目團隊搶抓“天窗點”,終于在2021年8月19日讓大橋成功跨越鐵路,攻下這道“卡脖子”難關,為全橋合龍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白居寺長江大橋已通車接近2年,而橋下的茄子溪港口也正在進行一場更新升級。今年4月25日,重慶茄子溪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是落實中交集團與重慶市政府高端對接的重要成果,也是中交二航局深度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實踐成果。
“這一幕太熟悉了,背靠老成渝鐵路,緊挨白居寺大橋,我們要讓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煥發出新生機,但挑戰不容小覷。”敖成標說。該項目是大型綜合體,涉及市政道路、住宅、商業、辦公、酒店等多種業態。
茄子溪項目,依然臨近鐵路線。項目團隊對塔吊作業范圍與鐵路線距離進行了充分考慮,防止觸碰信號機、接觸線、電力線、通信線以及接觸網等設施,同時嚴格作業規程管理,確保鐵路和塔吊安全。
目前,茄子溪項目13號地塊2號樓、3號和4號樓已封頂,2號、3號樓正進行砌體施工,1號樓正進行主體結構二層施工,各工點施工有條不紊推進……
隨著茄子溪項目加速推進,未來這個坐落長江西岸,背靠老成渝鐵路、重鋼崖線南段的舊港口,將與白居寺大橋、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建筑和景觀融為一體,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散發出蓬勃的文旅活力,展現出新時代的新風貌。(杜才良、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