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上23時25分,廈金大橋(廈門段)A2標段建設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金通航道橋首個防撞鋼套箱成功下放至33號墩位,實現精準落位。
廈金大橋(廈門段)工程起于廈門本島,終點設互通接入翔安新機場,同步建設翔安支線,路線全長17.34公里,翔安支線長約2.3公里。A2標段主線全長4.14公里, 其中金通航道橋全長540米,是連接劉五店東側非通航孔橋和歐厝互通主線橋的關鍵線路,共有3個防撞鋼套箱。
防撞鋼套箱好比是承臺的“金鐘罩”,作為一種永久防撞結構,既能在施工階段為承臺提供無水作業環境,實現“海上施工陸域化”,也可避免承臺及橋墩遭受船舶撞擊,為大橋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此次吊裝的金通航道橋33號墩防撞鋼套箱長26米、寬20.6米、高13米,總重750噸。項目團隊采用5500噸級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進行吊裝,創新應用“整體拎裝、絞錨移船”運輸工藝,在碼頭完成鋼套箱分段預制和整體拼裝后,由起重船直接吊運出港,利用“擎天巨臂”將鋼套箱穩穩起吊,在廈門灣踏浪穿行1.5海里后,精準下放至指定墩位。該工藝突破傳統甲板駁船分段運輸、現場組裝的施工模式,成為國內首次實現“起重船一次拎裝結構物移船出運”的成功案例。
如何保證金通航道橋首個防撞鋼套箱“跨海旅程”安全高效?項目團隊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強化風險預控,嚴格把控鋼套箱整體結構、吊耳焊縫情況和索具連接情況,在海上航行時利用“二航卓越”的高精度傳感器和監控系統實時反饋數據,有力確保船舶安全航行,下放過程中利用數字化、智能化調位系統控制誤差,大大提升施工效率和吊裝精度。
首個防撞鋼套箱的成功下放提高了項目集約化、機械化、裝配化施工控制水平,為后續承臺施工奠定堅實基礎,標志著項目主體施工邁入核心攻堅期,有力加快廈金大橋(廈門段)建設步伐。(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