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隨著起重船吊臂緩緩降落,重約3000噸的主線橋梁右幅35號預制墩臺與海上樁基實現毫米級精準對接(下圖)。至此,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首個預制墩臺吊裝作業圓滿完成,標志著項目海上主線橋梁進入裝配化施工新階段,開啟項目建設“陸海協同、智能拼裝”快速實施模式。
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起于廈門本島,終點設互通接入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同步建設翔安支線,路線全長17.34公里,翔安支線長2.275公里。全線共有85個墩臺(187個構件)在項目墩臺預制廠預制,再拖帶至海上施工現場進行吊裝。這是廈門路橋工程公司運用工廠化、預制化、標準化、綠色化施工技術提升工程質量的又一次重要實踐。
首次吊裝的墩臺為劉五店航道東側非通航孔橋墩臺,長18米、寬13.8米、高13.4米,重約3000噸。廈門路橋工程公司聯合施工單位中交一航局組建項目團隊,利用BIM虛擬建造技術建模,模擬生產過程,研發并應用“高精度構件匹配預制”“混凝土裂縫控制”等技術,實現裝配式墩臺預制毫米級精度控制。
為解決墩臺出運難題,全方位保障墩臺安全移運,項目團隊研發大型智能化構件裝運平臺,創新采用“4000T縱移斜船架及拉曳系統+液壓頂推臺車”組合工藝,自主研發智能同步控制系統,進行船舶穩定性核算,將預制墩臺精準移送至半潛駁船9號工程船出運。在廈門海事局、廈門港引航站等單位指導下制定墩臺出運方案。通過海事部門精確指揮,首件預制墩臺順利拖帶至吊裝現場。
吊裝過程中,中交二航局應用特大預制墩臺智能化調位系統,將傳統人工調整升級為“海上數字大腦”自動糾偏,攻克浪涌擾動下千噸級預制構件動態糾偏難題,實現“一次吊裝、精準落位”。
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首件預制墩臺的高精度吊裝,驗證了項目智能建造裝備的適用性,展示了項目團隊技術實力,為后續海上大規模預制墩臺連續安裝作業提供了標準化技術示范。(本報訊 報業集團記者 林梓健 通訊員 艾存博 張晶晶 文/圖)